要闻综述
要闻综述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综述 > 要闻综述 > 正文 
国家信息中心:下半年GDP或增7.6% 通胀率温和
发布时间:2013/7/8 13:05:55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所缓解,但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出现明显起色。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波动性加大。展望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适度回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GDP增长7.6%左右,CPI上涨2.5%左右。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由政治周期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拉动经济缓慢复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平稳态势,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物价较为温和。
   (一)国民经济中供给面运行基本保持平稳。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一季度GDP增长7.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放缓0.4和0.2个百分点,相对于2012年前三季度各季度降幅超过1.5个百分点相比,经济稳定性有所提高。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4%,增幅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与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相比明显收窄。
   (二)国内需求相对稳定。投资增速较快,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1%,增幅同比加快19.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0.6%,增幅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名义增速减慢,实际增速基本稳定。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6%,增幅同比放缓1.9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11.3%,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餐饮收入增长8.5%,增幅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
   (三)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增长较慢。按照海关统计,1-5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3.5%,增幅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但今年一季度出口中,明显存在对香港出口“一日游”和“低出高报”现象,虚增出口约340亿美元。剔出虚增的部分,1-5月的出口增长9%左右,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由于我国经济复苏力度较弱,外贸进口增长速度较慢,贸易顺差达到8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倍,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
   (四)企业减库存速度下降。自从2011年四季度,企业的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不断下滑,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7.2%,低于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库存增量从2012年初的下降20%左右扩大到2012年10-12月的下降55%左右,企业减少库存下拉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约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虽然企业库存增量同比速度继续下降,但库存总量增速有所提高,月度库存增量趋于稳定,2、3月份产成品库存增量还有所增加,库存总量变化对经济的下拉作用开始减小。
   (五)物价出现背离现象,工业品价格下跌,消费品价格温和上涨,房价大幅飙升。受国内产能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趋降等因素影响,3月份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和同比呈下跌趋势。1-5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幅度达到2.1%。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工资等成本压力较大等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1-5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放缓1.1个百分点。社会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按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1-5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涨12.7%,涨幅同比加快8.9个百分点。
   (六)宏观经济总体维持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方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很大程度上是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本边际收益降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从过去平均10%左右降至目前的8%左右。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说明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增长相对偏弱,总体经济在潜在水平的下方运行。
   二、近期国内经济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问题相互交织,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运行中“两难”问题增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作用,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相互间都存在一定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打击市场的信心,影响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减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动摇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目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现象,表现在货币供给在存量较大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而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部分企业因效益下滑无力偿还贷款,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二是居民热衷于理财和房产投资,企业热衷于金融投资,大量社会资金“避实就虚”。三是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且资金期限错配,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又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影响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6月末,美国宣布适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跨境资金流入减少,短期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然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引发股票市场恐慌性暴跌。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偿债期,企业兼并、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金融风险增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下降。
   (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今年以来,在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减速等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增速在大幅放缓。1-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回落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刚性大。1-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3.2%,增速高出财政收入6.6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三)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从产业组织结构看,越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程度高、审批严格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目前,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有可能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四)房价持续上涨,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仍然高达65个,只有3个城市环比下降,2个持平;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只有1个城市同比下降。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压,居民热衷于房产投资,企业资金有钱也不用于生产与投资,宁愿持有银行存款或进行金融投资,相当部分资金最终进入房地产。
   (五)跨境资金净流入过多,人民币升值过快。近几个月来,为获取出口的政策优惠、博取本外币利差,通过贸易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套利资金大幅流入,1-5月份,外汇占款投放增量达到1.58万亿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套利资金流入过多,导致进出口统计失真,干扰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损害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助长了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压力,增加积累泡沫的风险;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1-5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已达5.6%。下一阶段随着美元将逐步走强,一揽子货币中美元权重较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继续升值的趋势。
   三、下半年GDP或增长7.6% 通胀率处温和水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库存回补又会推动下半年经济增长,总体看,我国经济将处于中速平稳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由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企业库存、粗钢产量、汽车产量、信贷规模等指标构成的我国先行指数自2012年年初扭转下行的局面以来,今年前5个月基本稳定,我国先行指数领先工业生产等一致指标约半年时间,先行指数持续平稳表明,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初步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GDP将增长7.6%左右,通货膨胀处于温和水平,失业率基本稳定。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占投资的20%左右;二是既具有投资功能也具有消费功能的房地产投资,约占投资的20%左右;三是企业主导的制造业投资,占投资的35%左右;其余为农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政治周期影响较大,政府换届之年投资增速往往较高,2013年恰逢政府换届之年,尽管基础设施投资受到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和融资风险的制约,但投资的增长势头会持续到2014年,是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近几个月房地产价格和销售量有所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有所增加,房地产投资不会大减,预计房地产投资将呈稳中略降态势。部分企业为节能减排和降低劳动力成本,会继续更新设备和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一些企业也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但制造业产能过剩和企业利润减少,会削弱企业投资能力,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制造业投资会稳中趋缓。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8%左右。
   (二)企业进入回补库存阶段。随着2011年年底以来企业大幅降价削减库存,2012年社会总库存增加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2%,处于历史上非常低的水平。从削减库存的时间看,从2011年年末到2013年上半年,企业去库存已经进行了1年半多,从历史经验看,企业去库存一般持续一年左右。我们计算了过去15年来,我国历次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企业去库存时期每年下拉经济减慢0.5个百分点;企业增加库存时期每年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2013年下半年,随着企业回补库存,工业生产将有所加快。
   (三)消费增长稳中趋弱。今年以来,我国居民对未来消费信心不足,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因素抑制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一季度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仅增长6.7%,较上年同期减缓3.1个百分点,这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部分地区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将会带动家装建材、家具、家电等领域消费需求。网络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显示出较大潜力。此外,当经济形势变化和收入变动时,家庭往往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的基本稳定,消费对于经济往往起稳定作用。预计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左右,实际增速略慢于上年。
   (四)进出口增速平稳增长。近期全球经济改善势头放缓,在一季度实现增速小幅反弹后,世界经济回升势头趋弱,制造业处于收缩边缘,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仅50.6,虽比上月略有回升,但明显低于一季度51.2的均值。同时,发达与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走势分化的格局依然延续。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继续衰退,日本经济前景有所改善。新兴经济体则增长乏力,流动性过大特别是日本央行“超级量宽”政策导致新兴国家货币升值,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全球能源、原材料新增需求放缓,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资源出口国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组织不断调低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和上年持平。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本国市场大力保护,贸易战和汇率战不断升级。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打击我国外贸出口。初步预计,2013年我国出口将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8%左右,全年外贸顺差2800亿美元左右。
   (五)物价处于温和水平。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继续下降。从食品看,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禽肉价格将由于供给不足而反弹。猪肉价格有3-4年周期,自2011年7月份以来,我国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下跌近20个月,从2013年年底起,猪肉价格可能进入上升周期。从服务业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成为必然趋势,会推动部分劳动密集的服务业价格上升。考虑到价格翘尾因素影响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1.0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约1.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1.5%左右。从房地产价格看,在连续两年购房需求下降后,2013年房地产刚性需求会不断释放,推动房价上升。我国货币流动性偏松,存在房价上涨的货币基础。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涉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对调控前持有多套住房的房地产所有者来说,持有住房的成本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房价的合理回归变得更加漫长。以限购和限贷为主的房地产政策会对新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形成抑制,部分城市存量房较大,房价持续大涨的概率不大。
   (六)新增就业继续增加,结构性失业问题逐步突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发生转折性变化,新增劳动人口(平均初次工作年龄为20岁)在2010年达到2800万人的峰值后开始下降,预计2013年新增劳动人口为2080万人。从就业需求看,由于服务业比重提高,我国就业的需求弹性有所提高,由过去30多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100万人就业提高到目前的140万人左右,预计2013年我国新增就业可达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4.2%左右。但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所增加,部分行业将退出生产领域,一些企业开始用机器替代劳动,许多应届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出现了部分低端劳动力转岗,技术工人、熟练工人、高端专业人员短缺。
   四、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是长期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积累的结果,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新增长动力缺失的表现,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刺激的代价。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既定方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赢得时间和空间。同时,要着眼长远,旗帜鲜明地推动改革开放,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一)坚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宽松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切实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严防地方政府变相征税,严禁征收过头税和过头费。保持财政支出强度,中央政府预算投资、民生支出等重点领域要按照财政预算支出落实到位。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
   (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科学研判经济和金融形势,密切跟踪金融市场变化,特别要关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出现的新动向,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控热钱借道跨境流动,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防范局部性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适时启动IPO,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新增货币更多地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铁路、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和保障房等民生流域。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避免过快单边升值。
   (三)着力挖掘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理顺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其消费潜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环保消费和社区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支持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环保和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大对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进口码头和储运设施的投资;对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进一步放松管制,满足环保等外部性条件的项目迅速放行。
   (四)下决心调降过剩产能。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办法,辅之以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过剩产能。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是产能过剩的根源,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限制地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一是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财政要透明化与民主化,避免地方政府为企业投资提供财政补贴。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利用公平竞争机制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四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为企业提供补贴。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真正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减少通过转嫁资源环境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资本流入,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应从根本上完善相关政策,关键是增加住房持有成本,改变商品房现实中表现出来的金融属性,降低交易环节税费,促进普通居民便捷购房,推动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尽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按照人均居住面积征收累进房产税,大幅增加住房持有成本,挤出投机投资房源,增加市场供应量;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挤出部分非自住以及非正当获得的房源;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有效加大保障房供给,满足普通居民刚性需求;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切实减轻普通老百姓购房成本。
   (六)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一是尽快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加大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的力度,一些必需由财政投资建设的项目,可由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二是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针对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定位过宽、数量过多以及资金分散的状况,国家应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凡是民营企业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营企业去做,只有民营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可以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承担。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状况、负债水平以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接受地方人大以及社会的监督。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允许设立各种基金包括离岸市场人民币基金参与证券化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的处置。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官员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